在前不久舉辦的2017中國國際商標品牌節主論壇——第四屆中國品牌經濟高峰論壇上,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劉俊臣在主旨演講中指出,要加快推進我國商標品牌國際化步伐,暢通海外維權渠道,為中國品牌國際化構建更加公平的國際營商環境。
隨著商標品牌戰略深入推進實施,中國企業海外商標注冊與保護的整體情況不斷改善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的統計數字顯示,2016年,中國提交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共計3014件,比上年增長29.8%,在馬德里聯盟中排名第五位。截至2016年年底,中國馬德里國際商標累計有效注冊量已達22270件。
然而,在積極“走出去”的過程中,中國企業和品牌仍屢屢遭遇“商標門”“專利門”的“狙擊”,國內商標在國外被搶注的事件頻頻發生。有資料顯示,有超過一半的“走出去”企業因為遭遇知識產權糾紛而被迫應訴,不少輸掉了官司,經濟損失慘重。可以說,與“中國制造”走向世界的步伐相比,中國知識產權海外維權的腳步明顯滯后。
因此,如何運用各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把相關風險降到最低,已成為中國企業“走出去”的必修課。一方面,進軍海外市場,保護自身商標權利,中國企業必須了解國際商標領域的“游戲規則”,尤其是目標國的商標法律制度,從而建立適合企業實際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體系,包括海外知識產權預警機制等;另一方面,面對商標在海外被搶注的情況,企業要及時咨詢精通海外商標保護知識的專業人士,幫助分析形勢,查清對方狀態,制定切實可行的維權方案。
對于政府部門來說,則要進一步加大商標海外維權法律援助力度,利用雙邊或多邊會談機制,適時向目標國提出訴求,協助企業解決海外商標注冊與維權問題,同時指導企業建立商標海外侵權預警和應對制度,提升風險防控能力。
筆者相信,通過企業和政府的雙重發力,共同構建商標海外維權機制,中國企業和品牌的“走出去”之路會越走越順暢。